【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弃档”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详细分析了档案的组成、作用、“弃档”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后果,并对“弃档”后的补救方案进行了探究,以此唤醒社会各界尤其“弃档族”对档案的重视。
【关键词】弃档 原因 后果 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传统人事制度的变革,人才流动日益频繁,人事档案渐遭冷遇。大学生“弃档”,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全国各高校几乎每年都有大量被大学毕业生“遗弃”的档案。据专家估算,全国各省市人才中介机构中的弃档率至少达到10%左右,有些地区的弃档率甚至高达70%,全国至少有80万“弃档族”,这其中大学毕业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且每年都在增加。比如,湖南工学院目前已经储存了1300多份历届毕业生档案,其中最早的档案还是上世纪80年代毕业的学生留下的。仅2009届毕业的学生,就有约1500份没有被转走,占该届学生人数的30%左右。
一、档案的组成及其作用
高校学生人事档案是指以文字资料的形式记录大中专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及各种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表现、奖惩情况、个人基本信息等,主要由毕业生登记表、学生学籍表、党(团)组织关系、毕业报到证等组成,是大学生个人身份、学历、资历等方面的重要凭证。大中专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学校将档案转交毕业生就业单位的人事部门或委托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正式成为人事档案。高校毕业生的人事档案是国家人事档案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就业及其今后各级组织选拔、任用、考核的主要依据,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就国家而言,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是人才合理配置、合理使用、合理流动的保证,是国家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依据;就用人单位而言,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是全面考察、正确评价和使用人才的重要依据;就高校毕业生自身而言,档案是自己从学校到工作单位的珍贵历史证明,是一个人工作经历的忠实记录,是社会公共管理的一种信息载体。它涉及到很多社会公共管理方面的问题,诸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国家推行的福利政策,在个人办理相关手续时,比如报考公务员、工资提升、职称评定以及退休年龄的裁定、办理养老保险、办理出国手续等都是最原始的依据,在一些场合中仍然发挥着凭证、依据和参考的作用。根据目前有关规定,只有将人事关系及档案交给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或人才流动管理机构保存的人员,才能享受应有的待遇,比如保留原有身份、工龄连续计算、国家规定的档案工资调升等。
二、“弃档”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据调查,“弃档族”主要由以下人群组成:A、应届大学毕业生。因为工作原因,为了寻找更适合自身发展的舞台而放弃了档案;B、自费出国留学人员。在国外停留多年,无暇顾及档案;C、办理移民手续的人员。根据笔者了解,除了档案自身重要性的弱化,“弃档”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宏观方面看,“弃档”现象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用工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人才流动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不满意就跳槽”对一些人如同家常便饭。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人才档案管理也正经受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方式和择业观念的冲击,档案问题越来越不被流动人员所重视。而另一方面,大学生毕业后自谋职业逐渐成了普遍趋势。为方便高校的毕业生择业,2002年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等联合出台规定,将毕业生的就业时间延长为毕业后两年,两年内学校可代管其户口和档案。两年的保存期满,学生还未来提取档案的,学校可按相关规定,把他们的档案迁回原籍所在地的人才代理机构。但是,这一宽松政策也使一些毕业生把学校当成了依靠,一些即使自谋出路找到了工作的毕业生,也因此弃档案于不顾。
2、从档案本身方面看,“弃档”现象也是人事档案制度缺陷所致 。现行经济体制下,现有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已表现出许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档案管理工作不规范。现在存放档案的机构除了组织人事部门外,还有劳动部门的职介中心、各行业成立的人才中心、外企人才服务机构等,人事档案的多头管理,造成了部分档案的流失,也造成了严重的“弃档”现象。同时,在人事档案材料形成和补充过程中,一些地区和单位为吸纳人才擅自为个人重建档案;或为留住人才、阻止人员流动而将档案扣压,不按规定转交。二是档案信息可用性低,不适应用人单位选才需要。传统的人事档案信息采集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现存档案内存放的还是十几年不变的内容。
3、从主观方面看,“弃档”现象的出现也与“弃档族”及用人单位的心理有关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人事档案的一些作用相应淡化了。如涨工资也随着普调的出现,而无须考核记录;尤其是关于家庭出身,是否“根红苗正”这一过去提职提干必须考虑的因素如今已无人关心,无需记载。在广州,因私出境已经不用政审了,持户口本和身份证就能办理。再如职称,目前社会化的资格考试越来越多,职称已不能成为证明人们能力的唯一标准。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些大学生认为档案对求职谋生所起的作用已不具决定性,更多的作用转变为提供相关的人事服务,因而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档案的作用在弱化,是可以随便丢弃的“身外之物”。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主要的人才聚集地,由于指标限制,有很多人只能把户口和档案留在原籍。2002年初,仅北京中关村就有10万没有户口的大学生在为各家公司打工,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和一份高收入。在其眼里,档案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档案存放在人才服务中心或原单位,即便是永远不来交费,也没人敢毁掉,用的时候再说。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用人单位档案意识淡薄。就职于外企、乡企、区街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国有企业的大学生,这些企业大多是没有人事档案管理权的单位,档案只能委托人事部门代管,所以很多非公有制企业在录用大学生时嫌麻烦,对档案要求也就不高,这也加重了大学毕业生对档案作用的误解;外企、私营企业提职和加薪看重的是现在,对员工的约定主要靠法律合同,老板要的是能干活的人,考察档案不如考察本人,只要有能力,没人会管你档案记录是优还是劣。
由于上述各方面的原因,致使越来越多的人员变成了“弃档族”。
三、“弃档”的负面影响分析
尽管档案的作用正在弱化是不争的事实,但“弃档”的负面影响却有很多:
1、“弃档”对转正定级的影响。如果毕业生找到工作后,工作单位没有接收档案,也没有在人才交流中心托管档案,毕业一年之后没有按照程序办理转正定级手续,且在此之后没有合适机会补办的话,就相当于失去了国家干部身份。此外,是否办理转正定级在很多单位还会有一定的收入差异,没有转正定级,也会给今后工作变动办理流动手续带来麻烦。
2、“弃档”对工龄和退休金计算等方面的影响。档案影响工龄及退休金的计算。工龄的计算是从毕业派遣时算起的,如果档案没有妥善安置,工龄的起始时间就没有计算依据,继而也会影响到退休金的计算。此外,该类人员以后进入国企、事业单位或者公务员系统也会影响收入。
3、“弃档”对考研、出国、社保等个人生活的影响。比如留学人员归国之后可能发现出国期间社保缴纳出现“断档”,享受社保方面相应也会受影响;如果很长一段时间当事人对档案置之不理也会使得档案反映的个人情况不全,在遇到问题想要出具相关证明的时候,档案管理部门由于缺乏相关依据,也不能开具。
四、对“弃档族”的补救方案
对于目前没有正确对待自己档案的“弃档族”,笔者认为还是有一些补救方案。因为人事档案转递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接收人的签字,在短时间内一般不会丢失。只要耐心寻找,一般是能找到的,尽管可能要耽误不少功夫和精力。
1、如果毕业生把档案留在人才服务机构一直没有理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人才服务机构也应妥善保存档案,所以只要到人才服务机构补齐所欠管理费用,办理相关手续,就可以找到档案。将档案关系理顺后,人才服务机构会继续提供服务。
2、自己管理档案的,应尽快将档案转交到单位或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如果档案袋被打开,则需要到有关部门核实里面的资料;如果部分档案资料遗失,还需要到原部门补充、确认。
3、对于不知档案在何方的毕业生,可以到参加工作前最后一个学校的相关部门查找,也可以向原户籍所在地的人事部门咨询,多次变换工作的要向各家用人单位咨询。跳槽人员将档案遗留在原单位长期未办理转档手续的,要与原单位协商,解决跳槽后的遗留问题,以便及时将档案转交新单位。
参考文献:
[1]王梅芳,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导向原则,《档案时空》杂志社,2008年4月
[2]夏晴,高校档案的系统管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作者简介:
陈慧(1973--),女,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档案管理。